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PCC),是一种从健康人混合血浆中分离制备的,可以促进血液凝固的血浆蛋白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依赖于维生素 K 的凝血酶原(FⅡ)、凝血酶原转化因子(FⅦ)、抗血友病乙型因子(FⅨ)以及自身凝血酶原(FⅩ)等;近期公布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将凝血酶原复合物用于快速逆转维生素 K 拮抗剂将引起的抗凝作用。
目前,凝血酶原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公认的监测抗凝治疗强度的主要方法。前期的研究表明,使用 III 因子及 IV 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患者,其国际标准化比值标准要优于使用新鲜冰冻血浆者;此外,III 因子及 IV 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还具有可快速获得与输注,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以及继发于容量负荷过重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优点。
近期,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Goldhammer 教授等在 Anesthesiology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在急诊手术前,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逆转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致心脏内血栓形成的案例报道。
女性,76 岁,67 kg,曾行人工机械二尖瓣置换术;现因脊髓压迫而需行急诊颈椎手术,术前给与患者 3420 单位的 III 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以快速逆转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国际标准化比值 5.5/凝血酶原时间 54.4 )。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 55 分钟后,患者出现缺氧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表现,立即对其进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经食道超声显示在患者机械二尖瓣及降主动脉位置有广泛的血栓形成。如图 1。
图 1 A:经食道超声显示在患者机械二尖瓣处有广泛的血栓形成;B:经食道超声显示在患者降主动脉位置有广泛的血栓形成
既往的临床数据表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全身麻醉期间,是由凝血酶原复合物输注而导致的一种已知但罕见的副作用。近期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对比了凝血酶原复合物和新鲜冰冻血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研究结果显示,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患者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 3.9%。
在当今,术前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临床安全、有效剂量尚不确定,当临床医生考虑给患者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时,需要同时考虑患者自身的凝血机制;对于具有潜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来说,减少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剂量或者更换治疗方案或许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益处,如避免中风、肺栓塞、心肌缺血或是凝血酶原复合物相关血栓栓塞事件导致的死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