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警惕:小儿经骨髓腔通路复苏的严重并发症

2016-02-26 12: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李婧琳
字体大小
- | +

新生儿在循环衰竭发生时很难建立静脉通道,以用于快速补液和药物治疗。骨髓腔通路(IO)是静脉通道建立失败(3 次静脉开放均失败或静脉开放尝试时间 > 90S)后,可靠快速的复苏途径。IO 最常用的穿刺部位是胫骨前内侧,胫骨结节下方 1 ~ 2 cm,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股骨远端。IO 用于小儿复苏的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仅 1%,其中骨筋膜室综合征更为少见,但其复杂和严重的后果不可忽视。

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儿童医院的 Suominen 教授等人,报道了一例低体温治疗下,经骨髓腔通路复苏新生儿的病例。患儿在治疗后 IO 建立的肢体发生了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最终导致该肢体截肢,针对这一病例的详细剖析发表于 2015 年 8 月的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24 天新生儿,男,突发循环衰竭,表现为突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很快转为室性心动过速,继而发生心脏骤停。迅速开始 CPR 复苏治疗,经头皮静脉给予 2 单位的肾上腺素,和 10 ml/kg 的乳酸林格液。

随后患儿外周静脉不通畅,无法建立新外周静脉通路,故于患儿左侧胫骨建立 IO,但是 5 min 后,腓肠肌水肿,故拔出穿刺针;再次于患儿左侧股骨远端建立 IO,该通道通畅,直至患儿自主循环恢复,因患儿移动该肢体,影响穿刺针位置,再次拔出穿刺针;第三次 IO 开放于患儿右侧胫骨,输液通畅,且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

随后患儿转入小儿 ICU,机械通气,经 IO 输注肾上腺素,低体温(32 ~ 34℃)治疗 24 h。期间多次超声下中心静脉穿刺尝试均失败,为防止诱发 SVT,并未尝试锁骨下静脉穿刺。故持续经 IO 输注 0.15 μg/kg/min 肾上腺素和 0.1 μg/kg/min 去氧肾上腺素。

24 h 低温治疗后的 12 h 患儿逐渐复温,患儿右下肢在 IO 穿刺置管后 24 h,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患肢冰冷且苍白,拔出 IO 穿刺针,给予皮下 0.5 mg/kg 依诺肝素治疗,超声定位股静脉穿刺成功。2d 后,患肢皮肤开始出现大疱性表皮松解(图 1)。

图6 1.jpg
图 1  IO 穿刺置管后,患肢出现缺血和大疱性表皮松解。

液体或者药物的外渗可以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而液体或药物外渗可由穿刺针穿破骨皮质导致。此外,在后续低体温的治疗中,血管收缩药物的使用,加重了患肢的血供不足。

该病例提示我们,由于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的骨髓腔空间很有限,因此应高度重视 IO 穿刺针正确的位置,通过回抽骨髓和液体推注明确 IO 通畅,穿刺后,避免穿刺针的移动穿破骨皮质;低体温治疗时,应尽于 24 h 内尽早移除 IO 穿刺针,使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