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新招:预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

2016-03-10 10: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麻花詹
字体大小
- | +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POAF)有很高的发生率,从成人冠脉搭桥术(CABG)后的 23% 到瓣膜手术和 CABG 联合术后的 40%。其高峰期是术后第 2 ~ 4 天,也有一些是术后 1 周。POAF 增加中风、感染、呼衰、肾衰发病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死亡率。

一些阻止 POAF 的干预措施可降低住院费用和时间,方法包括:控制心率和心律的药物:β - 阻滞剂、胺碘酮、地高辛等。抗炎药物: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皮质类固醇,ACEI 等。术中干预:控制心房起搏速度,行旁路手术以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心脏停搏液输送等。

尽管已经证明预防性治疗 POAF 的意义,很多心脏手术中心并未将其落实。其原因是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据,一些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及相关潜在危险。因最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是在 POAF 发生前或心脏手术期间,故术前鉴别中高危患者极为重要。以前很多鉴别高危 POAF 模型是使用术中或术后获得的变量,这些模型临床使用复杂,且不适用于术前鉴别患者发生 POAF 的风险。

近期加拿大渥太华心脏学会大学附属医院的 Diem 等研究设计一个临床预测规则以鉴别高危 POAF 患者,并对这些患者进行术前预防性治疗,其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上。

该研究使用不同的建模策略,递归分割,提出预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新发 POAF 的简单规律,该规律的三个危险变量:左房扩张,二尖瓣病变,年龄大于 65 岁。并对三个危险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基于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得出 7 分系统。

该研究优点:采用有针对性预测的大型机构数据库,数据搜集几近完整,仅有 0.2% 数据流失。另外, 使用两种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得出 POAF 术前临床预测值,即逻辑回归和递归分割分析,包括相同的变量支持最终模型预测功能的准确性。

因预测价值显著和临床使用简单,该研究的逻辑回归模型对临床医生来说具有吸引力。但是,在临床医生将其整合到实践中之前还需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估。

综上, 该房颤得分可预测心脏手术患者新发 POAF,该方法预测 POAF 方便快捷, 通过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围术期发病率、减少住院时间及远期死亡率。推荐的预测分值建议预防性治疗应该考虑如下患者:年龄大于 65 岁,左房扩张和任何程度的二尖瓣疾病。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