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都遵循美国ASA的5项标准化麻醉监测,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体温(监测),维持这5项标准在手术中的监测,对病人以及麻醉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在几十年的麻醉工作中,我们发现 ,大家对呼吸循环相关因素关注得比较多,而对体温这一块投入的力量和关注度却比较少,当然,这和我们的理念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麻醉)理念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卫计委今年发布的17项标准把体温罗列进去,这对整个(麻醉)学科 从业人员 各个学会,省级、地级各个地方的学会,制定相应的标准都会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在我们国家,如果没有一些行政化的文件,各个地方实行起来就缺乏标准和规范,这样一个文件的发布,更有利于今后病人的康复以及麻醉的规范化实施,正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在小儿、老年人、产妇以及脑外科、创伤比较大,手术时间比较长以及是有大量体外液体输注的手术当中,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一般都超过20%,对于这些病人 ,低体温会影响整个围手术期麻醉的质量与病人的安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手术中,如急诊创伤大失血的病人,这类病人往往会因为创伤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而进入“死亡三角”,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低体温,因此 在围术期加强病人体温的监测,对于提高麻醉的舒适化和病人的安全性有极大的意义。
温附二麻醉学科是浙江省麻醉学重点学科,每年都会规划下一年临床工作的重点,2015年度,我们规划的重点是,在14年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今年的工作重点为:第一 准确麻醉,我们每个房间都配备了BIS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第二 围术期体温的监测与保护,正如你们刚刚所看到的 ,几乎每个房间都有液体和体表的加温措施。第三 可视化的麻醉技术等等,我们罗列的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对病人的服务质量和麻醉质量,最终受益的还是病人,所以我们都是围绕这些工作(重点)来展开的,当然 这些工作的展开都是基于前几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没有着力去解决的问题,所以2015年度,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有很多,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整个外界环境的温度。第二,围术期有没有关注体温。我们科2015年度制定的围术期体温监测相关保护措施当中,推荐在全麻或者麻醉超过一个小时,重大手术 、老年、体衰、儿童的手术中加强围手术期的体温保护,体温保护的措施包括控制手术室的温度,让病人在环境中减少体温的散失以及提供一些,相关的辅助加温装备。如体表加温,热毯加温,输液加温,甚至体外循环的血流加温等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措施 ,我们发现恢复室里低体温的发生率已经显著降低。
目前只有极个别的病人可能还有低体温,通过搜集这些病人的反馈,我们发现,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在手术中,进行严格的体温监测和保护,所以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虽然已经在提高,但还没有做到更完善,还需要更强力的措施来推广,在以刘进教授为主委的中华麻醉学会的三年工作当中将儿科麻醉 妇产麻醉和急诊创伤麻醉这三方面做为重点来提高,因为这三方面在全国覆盖面最广,导致病人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预后并没有达到,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