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外科目录册是在安全性外科手术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的,且于 2008 年初次发表。该目录册主要含有了十项旨在改善预后的基本指标,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都会缺乏实施目录册中基本指标的资源与基础设施。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内容就不具有指导或临床意义。
安全外科目录的设计者通过在内容上上标星号以适应其在当地所鼓励情况下进行修正。这些修正的部分,包括药品、设备、氧气、血液、电流以及充足医务人员等,都反映了其在资源记录方面的劣势。
Lilaonitkul 等人在乌干达姆巴拉拉地区转诊医院就 WHO 安全性外科目录册的引言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该研究包含了基线评估采访、跨专业审查、修正版目录册、教育、视频演示、指导以及相关的检测与反馈。Lilaonitku 等人的报告很好例证了安全性外科目录册系统需要改进。
来自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阿里阿德涅实验室的 Hannenberg 就该报告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 WHO 安全外科目录册是相关系统改善的催化剂,其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 anaesthesia 上。
作者认为 Lilaonitkul 等人描述的操作过程是典型成功的目录册介绍尝试,因为这项工作花费时间、经过深思熟虑、具有跨专业特点且专于改善内容。
在安全性外科目录册出版期间,血氧仪应用率较低,全球几乎超过 77000 所手术室缺乏脉冲血氧仪,在安全性目录册上对于这些设备的说明很少。事实上,目录册上越强调非存在性资源或操作程序,持续应用的可能性就越低。
安全性外科目录册旨在促进团队合作与沟通。在许多情况下,审查与修改的过程可能是围术期训练个体进行有意义、合作形式、安全解决问题的初次实践。该过程可以将护士、技师、麻醉师、外科医生等的观点有效提出来,打破建立在制度方面的封闭。进行有效率的团队合作需克服源于制度或等级方面的压力。
通过分析,作者还发现在乌干达姆巴拉拉地区转诊医院,关于安全性外科目录册介绍工作的显著性福利值得注意。乌干达的麻醉主任负责提交目录册上和各个外科室的报告。这些报告均是具有复杂、改进特点的统计运行图形式。因此,在安全性外科目录册改善工作中,就出现了新型外科医生需掌握熟悉运用的工具。
此外,对于 WHO 安全性外科目录册的改进工作并不是单一进行的。在 2006 年, Pronovost 和同事们在 108 个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了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实验,并报道了重点型合作的结果。
最后,作者认为 Lilaonitkul 等人的关于乌干达地区对 WHO 安全性外科目录册的报告信息是一次执行力很强的项目研究,与该目录册初次应用临床实践相比,该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很有意义。关于目录册的修改、介绍以及对于使用者的指导都是一个多学科理论参与的过程,有助于合作性文化、查找并系统不足和指导性内容改善等方面的发展。改善修正工作的额外利益对于研究者本身和使用目录册的单位机构都会产生很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