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或国内就败血症的诱因及发生原因做了许多相关实验研究,但对于其预后相关联因素是研究寥寥。
近期的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由来自奥胡斯大学医院急救医学研究中心的 Schnegelsberg 等人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实验就败血症预后与社会经济状况(SES)展开。
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感染。一般临床上年龄小、营养状况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不敏感和发生休克以及 DIC 患者者等预后不佳。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社会经济状况(SES)和败血症预后之间的潜在关联尚不清楚。研究者在一家教学性医院的 ICU 病房,针对败血症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 SES 对患者死亡率与再住院情况的影响。
实验收集的数据包括 SES(教育水平、个人收入、居住条件)、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等。研究者应用环氧霉分析仪监测 SES 对出院败血症患者 30 至 80 天内死亡率以及 180 天后再住院方面的影响。
败血症患者的体质差、症状重,症情需持续一段时间,在应用特效抗菌药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能量等,加强营养,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 387 位患者中,有 117 位在 ICU 住院的 30 天内死亡,有 55 位患者于出院后的 180 天死亡。实验对性别、并发症、SAPSⅡ等因素考虑分析后,研究者发现,低收入的患者比高收入的患者于入院的 30 至 80 天内的死亡风险更高,45% 的出院患者在 180 天会再住院。受教育水平较低或收入较低的患者更有再入院的早期趋势。
研究者通过实验认为,在败血症的 ICU 患者中,低收入与预后 30 天死亡率密切相关,而对于那些存活下来但收入水平低以及受教育水平低的患者而言,会有再住院的早期趋势。
国内败血症死亡率尚不清楚,在美国,严重败血症的死亡率为 28.6%,相当于每年有 21.5 万人死于该疾病。败血症发病时很危险,若不及时治疗则有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而败血症的预后问题不仅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通过该实验结果,我们更应认识到社会因素对其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