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腘窝处进行的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常用于足踝部手术。遗憾的是,它的成功率依然需要取决于技术手法这个变量。
近期,有报道指出,在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中,无意将局麻药物通过神经外膜内注射。结果发现,对比神经旁鞘及周围追加注射的手法,起效更快,效果更好。
这意味着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外膜下可能会带来更高的阻滞成功率,尽管这可能会增加病人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待进一步评估考证。
2016 年 3 月,来自意大利米兰的 Gianluca 医生等,在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神经外膜内注射和神经旁鞘手法对比的文章。
图 1为神经外膜内注射前(A)与注射后(B)的坐骨神经尺寸规模对比
图 2为神经鞘旁注射前(左)与注射后(右)的坐骨神经尺寸规模对比
该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通过电生理反应评估,比较神经外膜内注射和神经旁鞘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预先假定相比神经旁路注射,神经外膜内注射起效更快,成功率更高。
研究共纳入 88 名病人,并随机分组为神经外膜内注射组(44 人)和神经旁路注射组(44 人)。除注射技术手法外,两组均接受相同的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注射 1% 罗哌卡因 15 mL。
主要研究终点是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而次要研究终点是完全的持续神经阻滞,以及 5 周后电生理评估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坐骨神经阻滞完全起效的时间对比上,神经外膜内注射组的中间值是 10 分钟,而神经旁鞘组是 25 分钟,阻滞成功率分别为 95.3% 和 62.5%。不考虑阻滞时间的情况下,未发现明显不同。
其中,53 名病人接受了 5 周之后的电生理评估测试,两组在亚临床上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动作电位平均幅度降低。此外,在术后 6 个月的随访中,再次评估了两种技术手法的安全性,没有病人报道出患有神经系统并发症。
该临床实验表明:在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对比神经旁鞘注射组,神经外膜内注射组确实表现出更短暂的阻滞起效时间,成功率也明显相对更高。
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以评估在如此贴近神经组织的情况下注射局麻药损伤神经的风险大小,并通过术后 6 个月的电生理学反应评估是否伴有永久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