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药代或药效动力学可定量描述股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2016-10-14 09: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wangli15
字体大小
- | +

罗哌卡因在骨科手术麻醉方面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但目前对于麻醉阻滞后神经清醒程度和血浆浓度两者间的联系却是未知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药学系 Gaudreault 博士及其同事们采用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 anesthesiology 杂志上,现介绍如下。

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允许群体分析法在新药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中用于特殊生理病理受试对象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评价以来,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常用软件及其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有了较大发展。

在 2005 年的医学研究生学报曾刊登一篇题为「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原理及研究方法」的文章。作者芮建中,张震,李金恒等三名医生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实验设计、模型确定和参数验证的进展。

在 Anesthesiology 杂志上的这篇文章里,研究者对 20 名计划在脊髓麻醉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相关的实验,通过对志愿者进行单一的 0.5% 罗哌卡因氢氯化物的注射以进行股神经阻滞麻醉。实验通过逐渐增加的经皮电刺激、冷感觉的丧失与恢复、局麻后 4 天测量标准罗哌卡因血浆浓度等来反映感觉阈值。

实验采用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来描述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研究者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与体重对麻醉的影响,因此,该模型主要描述单一剂量注射后感觉神经阻滞的时间。

研究者发现,随年龄退化的髓质和注射部位周围脂质组织会导致渗透性增加进而局部麻醉药物迅速扩散到全身循环。同样,研究者也认为体重与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V / F 模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实验研究后发现超重患者股神经周围的脂肪组织使得麻醉药物罗哌卡因有很高的脂溶性。

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实验中模型得到的数据没有显著的偏差,这也就表明了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可以用来拟定不同的给药方案。

作者总结得出结论:群体药代/药效动力学模型发展到可以定量描述整形或置换术患者股神经阻滞的感觉成分。不过,作者认为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一发现的临床意义。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于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