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对开放性肝切除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具有明显优势

2016-12-31 07: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李婧琳
字体大小
- | +

围术期疼痛的管理对患者术后舒适度和病死率至关重要。经腹开放性肝切除的患者,仅依靠静脉镇痛药物管理围术期疼痛的发生,用药量大、不良反应多。因此,全身麻醉复合区域神经阻滞如硬膜外麻醉、椎旁神经阻滞(bTPVB)、腹横肌平面阻滞等,可以显著减少静脉镇痛药物剂量,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已成熟应用于多种手术,但是其潜在的并发症,如硬膜外血肿,会导致患者截瘫的严重后果。故使用该项麻醉方法应该严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而肝脏疾病的患者多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硬膜外麻醉的应用多受到限制。

有 meta 分析研究发现 bTPVB 和硬膜外麻醉相比较,应用于胸科手术的患者,镇痛方面旗鼓相当。而且 bTPVB 不存在硬膜外麻醉的风险,为探索 bTPVB 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应用于经腹开放性肝切除患者两者镇痛方面的差异,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 Sakai 教授等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于 2016 年 8 月的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重要的排除标准包括:常规右侧肋骨下缘切口不能满足手术需要、凝血障碍(血小板计数 100×103 μL−1,或 INR>1.4,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慢性疼痛的患者、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慢性肾功能障碍等。试验共纳入 87 人,分为硬膜外阻滞 EPI 组和椎旁神经阻滞 bTPVB 组。

硬膜外穿刺水平选择 T7/8,穿刺前局部麻醉使用 1% 利多卡因,穿刺成功后试验剂量为含有 1:200000 肾上腺素的 1.5% 利多卡因。椎旁神经阻滞,患者取坐位,选择后正中线旁开 2.5 cm,T7/8 水平穿刺。1%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25 号腰麻针垂直皮肤探入至横突,标记进针深度,再次 18 号硬膜外针进行穿刺,遇到横突后调整穿刺针角度后,进一步刺入 1 cm,以突破横突肋间韧带。回抽无气体或血液后,给予 0.5% 罗哌卡因 5 mL,留置硬膜外导管深度 5 cm,每侧追加 0.5% 罗哌卡因 10 mL。

所有患者诱导方式:丙泊酚 2 mg/kg,罗库溴胺 0.6~1 mg/kg,利多卡因 60 mg,芬太尼 100~150 μg;麻醉维持:吸入异氟烷,静脉泵注瑞芬太尼 0.1~0.5 μg/kg/min。

术后 EPI 组,硬膜外导管每小时追加 0.2% 罗哌卡因起始剂量 5~6 mL,最高剂量为 8 mL;而 bTPVB 组,每侧留置管每小时追加 0.2% 罗哌卡因起始剂量为 7 mL,最高剂量达 12 mL。于术后第 3 天上午 6 点拔出硬膜外留置管。术后 3 天内的时间,患者镇痛不能通过神经阻滞满足镇痛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静脉泵入氢化吗啡酮来加以辅助。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 24 小时,48 小时用力肺活量。主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24 小时休息时和连续 3 次深呼吸后的 VRS 疼痛评分。还可以通过患者术后潮气量的改变,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来间接的评价镇痛效果。

试验得出:硬膜外麻醉比椎旁神经阻滞对术后镇痛更有优势。术后 24 小时和 48 小时患者休息 VRS 评分和深吸气后的 VRS 评分,EPI 组均显著低于 bTPVB 组(图 1)。而术后患者对于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情况,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情况,以及术后潮气量的改变,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差异。

图 16 1.jpg
图1 EPI 组与 bTPVB 组对于术后镇痛 VRS 评分的影响

硬膜外麻醉方法的确存在其潜在的风险,其中硬膜外血肿尤其严重,而凝血功能障碍更是会加大该操作的风险。此外硬膜外麻醉常导致患者于术前有一过性的低血压的发生,需要给予观察和必要的处理;而椎旁神经阻滞的操作相较于硬膜外麻醉,没有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很严格的要求,但是不当的操作可能导致气胸的发生,因此超声下指引的操作方式更加安全,有效。

该研究中的操作没有借助超声引导,且未减少硬膜外麻醉引起的血压波动,于术前实验剂量外并无任何补充,因此可能降低研究结果的差异。尽管该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但其研究发现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于开放性肝部分切除患者的术后镇痛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于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