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层面神经生物学的归纳总结

2016-06-16 10:4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王丽
字体大小
- | +

关于意识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麻醉学副教授迈克尔·阿尔基尔是最早参与此类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八月份由圣保罗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比较了患者在整个意识谱系——醒觉、睡眠、接受麻醉剂后、昏迷或罹患「闭锁综合征」(此时,患者的躯体陷入类似昏迷的状态,但大脑仍在活动且醒觉)——的多种状态下大脑活动的异同。

研究人员采用磁场来刺激受试者们的大脑,并使用脑电图 (EEG) 跟踪了脑电脉冲的路径。结果显示,在我们通常认定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大脑中,这些刺激引起的反应方式截然不同。

近期的 ANESTHESIOLOGY 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阐明意识层面的神经生物学的信息图示,由来自哈佛医学院的 Brigham 和来自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 Wanderer 组织信息,由 Rathmell 构建图表。

全身麻醉是由全身麻醉药可逆地改变行为和生理状态--意识消失、遗忘、镇痛以及肌肉松弛,同时伴随自主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体温调节系统的变化。在这样的状况下,作者将相关信息主要总结为以下五点。

  • 1、全麻的主要体征就是无认知意识,但在无反应性与意识经验间的关联性较弱。

  • 2、采用丙泊酚、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超慢麻醉诱导,Warnaby 等人深入研究了行为反应丧失(LOBR)的功能性神经解剖学。

  • 3、行为反应丧失(LOBR)后,背前侧岛叶对疼痛和声音的感知功能受到抑制,但在大脑的其他皮质仍对这些刺激存在反应性。

  • 4、背前侧岛叶与背外侧额前皮质、顶下小叶、小脑都存在功能关联性。

  • 5、这些研究发现可能会影响大家对术中意识的理解,同时对意识本身也存在研究意义。

同样,在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在 2015 年的《贵州医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由钱坤、喻田等人编写的关于全身麻醉意识消失与大脑不同区域的关系的探讨。

该篇文章的作者认为全身麻醉药物导致意识消失的过程需要大脑不同区域共同参与。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的重要靶点γ‐氨基丁酸 A 型(GABAA)受体和 N‐甲基天冬氨酸(NMDA)受体广泛分布于皮层、丘脑、脑干和纹状体;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麻醉药导致的意识消失与深睡眠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毁损或失活睡眠‐觉醒相关核团,如蓝斑,桥脑脚被盖核和结节乳头状核,可增强全身麻醉的效能。

探寻全身麻醉意识消失机制需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即探讨全麻药物在特定神经环路的作用以及全身麻醉意识消失与睡眠‐觉醒环路的关系。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