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切开术后通常伴随非常严重的术后疼痛,这类型手术的标准镇痛方式为胸段硬膜外导管注射(或不注射)阿片类药物进行局部镇痛。最大限度的提高胸段硬膜外导管注射的成功率至关重要,因为胸段硬膜外镇痛可显著降低呼吸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些呼吸道并发症主要可引起胸廓切开术后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上升。
胸段硬膜外置管的难度较大,这也是为什么有报道指出其置管失败率高达 15% 的原因所在,影像学的研究指出在置管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不可预测的事件,经常形成置管部位的环状卷曲或是从间神经根穿出位置穿出。同时,目前也没有专门的研究就置管穿入深度与镇痛效果的关系进行探讨,因而来自加拿大的 Williams 教授及其团队就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其目的就在于评估胸段硬膜外置管的穿入深度与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评估,其研究结果发表于近期的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杂志上。
该项研究共计纳入了 120 例进行择期胸廓切开手术的患者,均进行胸段硬膜外导管注射镇痛,置管穿入深度分别为 3、5 或 7 cm(上述患者随机分为 3 CM、5 CM 与 7 CM 组)。根据标准的镇痛方案及患者分组情况进行硬膜外注射 0.1% 的布比卡因及芬太尼 2 µg·mL−1,于术后 60 分钟及 24 小时进行以下四项镇痛效果的评估:镇痛无效的发生率;休息时、咳嗽时及触摸手术切口时 NRS 数字疼痛量表<4 分的发生率;手术切口寒冷感觉发生率及镇痛药物的累积使用量。
结果显示术后 60 分钟时,7 CM 组患者在咳嗽时的 NRS 疼痛评分<4 分的发生率为 74% (29/39),而 3 CM 组和 5 CM 组的合计发生率为 68% (54/80)。而在镇痛无效的发生率;NRS 数字疼痛量表<4 分的发生率及手术切口寒冷感觉发生率在术后 60 分钟及 24 小时的比较中皆无明显差异且三组患者的镇痛药物的累积使用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以上结果,研究人员认为胸段硬膜外置管的穿入深度为 7 cm 时,镇痛效果并不比穿入深度为 3 cm 或 5 cm 差,即置管的穿入深度与镇痛效果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