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病人自控镇痛技术(PCA)在 70 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在 1994 年开始应用于我国的临床,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的麻醉分会《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指南指出现在术后镇痛最常用和最理想的方法,适用于手术之后中到重度疼痛。
丁香园:今天非常感谢屠主任接受我们的邀请来做这个采访。首先,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在我国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想邀请您简单介绍下 PCA 技术的方法和发展历程,较单次给药及应用一次性镇痛泵持续给药 PCA 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屠伟峰教授:非常感谢丁香园的邀请!说到镇痛,其实镇痛伴随着人类的病程,从人类劳动开始就会有创伤,创伤就会带来疼痛,但是真正去解决疼痛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发展快的也就是近几十年的历史。
但是在过去镇痛是通过肌注、静脉单次用药,自从 70 年代提出 PCA 的概念以后,PCA 技术发展很快,到中国引进也就是九十年代,在国内才慢慢开始普及,这几年确实是发展非常神速。
过去是通过引进的技术、引进的泵来展开,现在是我们自己研发了,而且有些技术已经享誉世界了,我们有自己的自主产权的镇痛泵。所以现在把 PCA 泵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用的是所谓的电子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好处是病人可以自己控制,根据疼痛调节给药量,但是总体上讲它是医生给设置好的,否则容易产生超量、过量,导致用药过度以及一些副反应。
然后,一些麻醉医生想比较缺没人去进行保障,所以后来又有一次性的镇痛泵,又使用了一段时间,现在有些医院还在应用,因为它比较方便,病人一背上,每小时 2 毫升,到时间就拔掉,我们没医生下去,脑外科医生把管子拔掉、丢了,比较方便。但是这种镇痛以后带来很多信息,我们医生没反馈到病历里去。
我说一个概念,譬如,镇痛「点」查房,我们麻醉医生就是一天能去一次就不错了,有些病号说镇痛 24 小时、48 小时,可能去一次就不错了,可能一次都没去看,可能就是拔泵的时候去一下,这个问题也摆在我们每个麻醉医生和科主任领导面前。
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就是我们有自己的江苏人先(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通市肿瘤医院,南通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曹汉忠教授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专利转化为产品——智能化的 PCA 泵。泵在镇痛的同时能把病人有效的信息及泵的使用信息记录下来。
这样就可以借助于现在的网络如局域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起疼痛数据库,当然现在还是起步阶段,推出阶段,有序的工作也在不断的持续的在进行改进。随着 PCA 泵的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病人采集的信息数据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积累,我们也能有中国人自己的疼痛数据库,包括手术外的疼痛病人,也能有自己的数据库。
丁香园:希望您能介绍一下,PCA 常用的给药途径是什么,以及这些不同的给药途径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呢?
屠伟峰教授:什么叫 PCA 泵呢?就是病人自己控制的一种给药方式。那我们的给药方式能不能很好的控制,也就是提出来的病人控制的给药体系,这个系统需要泵,镇痛的控制比较单一。那当然了,我们早期的时候自己的剂量怎么给,要不要负荷剂量,要不要给背景剂量,给多少,要不要给 Bolus,怎么给,方式很多。
首先要知道病人能不能自己控制,痛了就去按(泵),是这个概念。现在应用的方式 PCA 泵应用的越来越广了,根据现在的医疗技术、耗材的研究和发明,他不单可以经过静脉内 PCA 的控制和给药,也可以经过黏膜外,也可以经过蛛网膜下腔,也可以经过区域神经阻滞,也可以进行皮下延续泵注,等等,都可以做到病人自己控制给药。所以,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病人对疼痛的控制。
丁香园:我们知道您刚刚也提到说病人的自控给药(PCIA)是 PCA 其中的一个分类,那我们也想知道这种自控给药的主要镇痛药物有哪些?以及我们怎样选择理想的镇痛药呢?还有就是通过这些药物怎样制定安全又有效的镇痛方案呢?
屠伟峰教授:这里给药呢,目前有很多的概念,在 PCIA 泵里给什么药。由过去单一的来讲,手术疼痛大部分都是中、重度疼痛,轻度疼痛可以通过口服给药,及静脉一次到两次长效的镇痛药就可以了。
最行之有效的,目前用的最多的最广的还是阿片类药物为首选,当然阿片类药物最近这些年在研究发展 μ 受体激动拮抗的问题还有κ受体激动问题,好多新的药物也在不断问世,镇痛效果增加,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降低,这样的药物不断在推出。
第二个,目前非甾体药物也不断在增加,在使用,非甾体药物可以消炎镇痛,因为手术创伤肯定会伴随着创伤性炎症,而且一旦有了创伤会产生「瀑布」型的持续性的疼痛,所以非甾体的使用也是贯穿整个手术全程的有效的镇痛药物,我们不能忽视它。
第三个是,有些镇痛药物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说阿片类药物会导致恶心呕吐,有些病人说我宁愿忍受疼痛,我不要恶心呕吐。第三类呢就是抗/止吐类的药物,这是第三类,就是为了降低一些阿片类的药物的用量,现在还没有更好的药物完全来取代,但是通过辅助用药能够保证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降低它的副反应,也可以减少阿片类用药量,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好的新进展,可以适当的通过比如说 α2 激动剂-右美的使用等等。
另外在综合治疗方面,镇痛要根据疼痛的性质要预先给药、超前镇痛,术中的伤害控制,以及手术结束前的预处理到后期镇痛,镇痛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且个体化特征特别明显,所以镇痛要有原则,但是按照个人的处理,效果是不一样的。
丁香园:就是在您这些临床经验看来的话,我们在运用不同类型的镇痛药上有哪些地方您觉得特别需要注意的?
屠伟峰教授:首先,对于镇痛的类型来讲有刚刚的几大类,但是对于个体呢,必须与病人的年龄,手术的大小,手术的部位,手术与呼吸运动、与腹部运动的关系。另外,病人的个体差异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进行预期评估,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为什么要进行个体化?要多因素的去考虑。
丁香园:刚刚听您的回答里有提到说镇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还是有一点点矛盾的,那我们也知道多模式镇痛就是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来达到镇痛效果,为了达到最大的效应/副作用比,PCIA 在不同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中有什么样的应用价值?以及临床上如何应用比较好?
屠伟峰教授:因为现在 PCIA 泵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个体化处理。刚刚提到的是多模式,这里可能有好多模糊的概念,多模式同联合用药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刚刚讲到的全身给药,个体化给药。
什么叫个体化给药?个体化给药对于单一药来讲,比如说要用 PCIA,我的背景浓度是多少,Bolus 剂量是多少,里面药浓度怎么配,锁定时间是多少,都要进行个体化处理。但是多模式其实是对术后疼痛来讲,它是其的组成部分,就是我们通过术前预防性给药的一些措施,加上术中伤害控制的一些措施,再加上我们泵中的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不是多模式,必须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的技术或者药物叫多模式,所以多模式镇痛与联合用药要进行区别。有的人全程的疼痛控制,提法很多,我这几年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名词能不能更加的规范、通用,这也是为下一步的大数据做铺垫。
如果我们医院对某一种描述给出的名词,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说法,最后的大数据哪儿来?没法去做到统一,所以说现在比较标准化、规范化的术语的建立更重要,所以我在多个场合多个时间呼吁我们麻醉界的大家们为明天的大数据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疼痛相关的标准化术语定义化,便于数据的采集的统一化,做到基本统一,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
PCIA 的用药,也是根据个人、国家、医院、自己用药的习惯,所拥有的各种技术及概念进行个体化的合理用药,目的只有一个:把病人疼痛控制好,减少并发症,药物镇痛效能最大化,把镇痛药物及所采用的技术带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最小化,让病人付出有回报。
丁香园:嗯,除了刚刚我们提了镇痛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配方和给药方式之外,您现在有没有感觉到说麻醉医生或者其他一些手术医生他们其实现在会更关注患者疼痛本身,比如说内脏痛区别于切口痛的这种类型?
屠伟峰教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镇痛,过去我们是关注手术的创伤引起的动痛、静痛,就这样几种说法,比如说人不动都在痛的有与呼吸相关的、有腹部运动相关的这种动痛,还有不相关的还有咳嗽,在真正生活中不可少,这是给疼痛带来影响。第三类疼痛是我要锻炼了,我躺着没事,我一起床一锻炼就痛,那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疼痛有一方面,比如说腹部手术、妇科手术,他说我切口不痛啊,但是我肚子里面痛啊。过去没有一些更好的方法,现在可以给羟考酮,过去几年我们知道有这个药,但是只用于一些癌痛病患的门诊治疗,自从羟考酮注射剂问世以后可以直接用于围手术期使用。
那对于腹部手术的病人、内脏痛的病人,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推荐也值得去摸索的很好的一个药。譬如胃肠道手术、胃肠道肿瘤,另外就是妇科手术,第三是泌尿系统手术,第四大类就是肛门部位的手术镇痛,可能会优于其他的阿片类用药,目前对内脏痛这一块儿也越来越受重视。
切口痛可以忍,但是内脏痛是不可忍的。这个难受程度,我去给他镇痛,他说不用镇痛了,不让我呕吐就行了。切口痛我不动,静置它是可以克服了,但是恶心呕吐我是不可控的,胃肠蠕动不可控的,肛门收缩不可控的,如果这个疼痛控制不好,那病人对恢复的满意度肯定是下降的。
丁香园:嗯,最后,我们希望您针对 PCIA 的现状,谈谈您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建议呢?您刚刚也提到很多,比如大数据问题,我们也想听听您对这方面的看法。
屠伟峰教授:这个问题也是很好的问题。我们麻醉人、麻醉学科负责人所关注关心的问题,但是至于大数据,各行各业,医学这两年也都在呼吁,都在做。但是我们的大数据有没有发挥作用,能不能生效,能不能「开花结果」,真的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
镇痛这一块儿我们也在去走,要做到数据化,在 PCIA 泵上面,我们本身在泵上面要有更好的智能化程度。我们的泵能否在病号之间建立起更多的对话,这些对话可以通过按压方式来进行,也可以语言的方式进行,把数据变成需求,反映到泵里面,通过泵通过中心台能够控制的这些改变。
为什么把第一代电子泵也称为第一代-PCA。因为它简单地完成病人控制的给药模式。但是现在我们把这些数据要做的任何的泵的行为与泵的对话的行为能够留得下,传得了,汇总得了,这才是数据。
但是,现在数据能够真正用于科研还不够。因为这些数据,第一,各单位数据的术语不标准化,所以没法做到同一病种同一种东西走在同一台阶上。另外一个就是智能化程度借助物联网、互联网通过这些上传,其实我们现在针对镇痛的病号,尽管我没有做到 24 小时在他身边,但我可以保障 24 小时你的泵在没在运行,病人疼痛的需求是什么。
我可以在科室里知道你,在外面也可以了解你,这是一个逐步在做的问题,这个的局部已经在实现的比较满意的方法。所以我们讲的 PCIA 的概念应该叫疼痛会诊智能化管理体系到这个程度,怎么讲这个概念呢?因为这个必须 PCIA 的智能化程度越高,这个路才会越走越好。
第二,必须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的平台。第三,我们也需要一个 APS 的团队,这三合一加起来是将来的发展方向。那只有 PCIA 的智能化程度根据科研根据临床研发程度包括多数的生命体征能不能获取,能不能同步上传,那就拭目以待。
我相信鉴于目前的技术应该会逐步完善,也能达到持续改进。所以我们的管理也会越来越个体化,越来越人性化,也能达到快速康复当中的最高境界—病人舒适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