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瑞芬太尼术后疼痛过敏 控制最小副作用

2016-04-18 22:5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白浪
字体大小
- | +

以瑞芬太尼(以下简称瑞芬)维持全麻,大家可能会看到患者醒来后不久主诉剧痛的景象,需要用较多的其它阿片类药物来控制其疼痛。其原因或可能在患者醒来之前没有给予足够的长效阿片类药物,或由于传说中的瑞芬疼痛致敏现象?但这些都不是我下面文中想说的,我想说的是: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的镇痛策略有着根本性的错误?让我们先看看这个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

手术后急性疼痛三阶梯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疼痛,如 疝手术、静脉曲张手术、腹腔镜手术,可使用以下四种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和手术创伤部位局麻药浸润;应用AIDs 药物(除非禁忌);区域阻滞镇痛;加用弱阿片类药物或必要时间断静脉注射强阿片类药物。

对于中度疼痛,如髋关节置换术、子宫切除术、颌面手术,可使用以下三种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和手术创伤部位局麻药浸润;应用AIDs 药物(除非禁忌);单次或持续周围神经阻滞或阿片类药物 PCIA。

对于重度疼痛,如:开胸手术、上腹部手术、大动脉手术、膝关节置换术

对乙酰氨基酚和手术创伤部位局麻药浸润;应用 AIDs 药物(除非禁忌);硬膜外镇痛或神经(丛)阻滞或阿片类药物 PCIA。

凡是在术后这样感受到严重疼痛者,无不具备手术本身已经产生了中度以上或者更多是重度疼痛的这样一种条件,那么大家可以看看以上方法,这类术后镇痛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或者我换句话说,只用静脉病人自控泵入阿片类药物来应对术后重度疼痛,根本地就是错误的,虽然现阶段仍然很普及。

不是我在宣扬多模式联合镇痛,这个问题已有定论,我再宣扬就多余了,我只想说的是一种错误。这种错误导致的是镇痛效果不够完善,阿片类药物使用多了还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镇静,这应该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同时,临床中实际可能会发生如下情况:1. 患者昏睡,责怪镇痛泵;2. 患者恶心呕吐了,护士给你关掉镇痛泵;3. 因为镇静而心率血压偏低(当然也是在患者体质偏弱或术中术后失血失液的基础上),护士毫不犹豫关掉……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不是吗?

正如有些人,在患者术后疼痛较剧烈时,静脉给予非甾类抗炎镇痛药(如特耐),然后发现效果不咋地嘛!哼哼,特耐根本就是个没用的药!能这样考虑问题吗?同理,对于术后疼痛严重的患者,瑞芬药效又消退的那么快,你却要求静脉镇痛立刻并持续达到完善的效果,是不是也一样不具理性呢?镇痛规范告诉我们,对于这类疼痛,或者采用神经(丛)阻滞或者直接使用椎管内镇痛方法,才是正道。用着非正道的方法,却怪着瑞芬可能致敏的作用机制,讲理吗?

那么,神经(丛)阻滞与椎管内镇痛方法选谁呢?

从现阶段麻醉镇痛技术的发展来看,在一些四肢手术后,我们会主要使用神经(丛)阻滞来完善镇痛,这个毫无疑问。对于剖腹产术后镇痛,蛛网膜下腔给予吗啡加手术切口长效局麻药浸润,也是毫无疑问的最佳镇痛模式。

问题在于:在其它打开胸腹部的手术之后,如何选择?硬膜外镇痛效果完善众所周知,但其导致术后循环的问题也不可小视。甚至在很多案例中,腰段硬膜外镇痛停止之后发现的下肢神经功能障碍,到底是由于硬膜外操作、麻醉或镇痛本身导致还是它阻碍了早期发现并处理?不得而知。

而新近流行的胸腹壁的神经丛阻滞,可以提供较完美的切口镇痛(这类疼痛经常性地成为术后严重疼痛的主要来源),但却不能解决手术创伤造成的内脏钝痛。是否可以这样权衡利弊:在术后内脏疼痛较重的情况下,如肝脏切除术,我们应该首选硬膜外镇痛;在术后内脏痛并非那么剧烈的情况下,如开腹的结肠切除术,可能腹横筋膜平面阻滞(TAP)加适当的术后阿片类 PCIA 再间断加用 Nsaids 药,也是可以接受的完善方法。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术后镇痛中使用了硬膜外镇痛作为主力军,在瑞芬维持到手术结束后,你需要考虑瑞芬的致敏作用吗?还需要预先静脉加什么长效阿片类药物吗?

总之,术后镇痛对于患者来说极其重要,不只是镇住让人欲生欲死的疼痛,还需要以最小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换得好效果,最最重要的还是让患者在术后若干天里,以尽可能佳的整体生理状态来度过人生那最难熬的几天。

编辑: 陈松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